摘要:九三学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中的民主党派之一。1944年底到1949年9月,其政治主张经历了从酝酿到产生,再到发生重要转变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944年底到1946年5月,是九三学社政治主张的酝酿和产生时期,主要表现为提倡政治的民主化、争取人民的基本自由、反对官僚政治及贪污腐败、提出国家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提倡学术自由化和教育普及化、坚持独立自主与友邦国家平衡发展等方面;1946年6月到1949年9月,是九三学社政治主张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主要表现为反独裁争取民主与自由、反内战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响应毛泽东的八项和平主张争取北平和平解放、拥护新政协宣言积极参与筹建新中国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九三学社的政治主张及其演变,不但为推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的政治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创立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1944年—1949年;九三学社;政治主张;历史演变;历史影响 

九三学社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主党派。它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及解放战争初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由当时重庆科技文教界高级知识分子发起组成的一个政治团体。自成立之日起,九三学社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根本,以爱国、民主与科学为宗旨,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关怀下不断成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九三学社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政治优势,社员们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进行实践活动,同时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020年是九三学社成立7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新民主主义时期九三学社的政治主张及其演变进行历史考察,不仅有利于总结九三学社的历史经验以推进九三学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对今天九三学社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把九三学社建设成高素质的参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1944年—1949年九三学社的政治主张及其演变

1944年底,时值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大西南的疯狂进攻,促使蒋介石集团中投降主义氛围浓厚,法西斯反动势力猖獗。在重庆的一部分文教、科学技术界人士对时局倍感焦虑,发起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发扬“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为实现人民民主与发展人民科学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逐渐演变成一种学术性的政治团体,原名“民主科学社”。后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1945年9月3日,决议改名为“九三学社”,并成立了“九三学社筹备会”。在筹备期间,为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反对蒋介石集团阴谋破坏旧政协,曾进行了不断的斗争。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并明确“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等,九三学社作为一个政治团体由此正式成立。[1]

1946年8月,九三学社中央迁到北平,在重庆、上海、南京分别成立分社。密切联系一批进步与中间教授及其他高级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同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一起,拥护并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在“反对独裁,反对内战”的口号下,配合各地的抗暴运动、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反扶日运动、争取北平和平解放运动等,都做了相关的工作,在民主革命中起了积极的作用。1949年1月,北平围城期间,九三学社发表宣言,响应毛泽东的八项和平主张,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胜利召开,九三学社被列为民主党派之一,参加了人民政协,以政协共同纲领为九三学社的政纲,并为其实现而奋斗。

纵观九三学社自发端到参加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期间的政治主张,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酝酿发展期和重要转变期。其中1944年底—1946年5月,九三学社提出的政治主张体现了社员们的爱国性、进步性以及对于民主、科学的执着追求,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阶级局限性;1946年6月—1949年9月,在解放战争的大环境下,中国处于命运的转折点。在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国共两党的前景如何的过程中,九三学社的政治主张开始出现重要转变,促使九三学社自身得到迅速发展,政治上进步很快并日臻成熟。

(一)1944年底—1946年5月:九三学社政治主张的酝酿和发展期

自创建之日起,九三学社就提出了旗帜鲜明的政治主张并积极投身于民主运动之中。由于九三学社成员主要是由文教、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中上层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组成,因此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匡济天下的爱国精神。《九三学社缘起》中明确指出:创建“九三学社”是为了“促进联合国之成功,维护世界永久和平,进中国于民主幸福的建设之途” [2] 

此一时期九三学社的政治主张,可通过《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等历史资料进行总结。在政治制度方面,主张和平团结,“和平团结之能否实现,端赖民主宪政之实施”[3];争取人民基本自由,“故联合国内外民主力量,争取人民基本自由之保障,实属刻不容缓”[3]“促进民主政治之实现,争取人民之基本自由”[4];反对贪污及官僚政治,“从政治的民主化,谋军队的国家化”“肃清贪污,反对官僚政治”[4]。在经济制度方面,“从速完成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民生为主的经济制度”[4]。在科学文化方面,“学术思想之绝对自由,奖励科学研究”“积极的普及国民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民文化水准”[4]。在国家主权与外交政策方面,“今日的民主盟邦,均为吾人之友好,故于外交政策,自应本独立自主的精神,谋平衡的发展”[3]

此外,九三学社还发表了对时局的主张:要求国共两党军队无条件停止内战,以和平民主方式解决问题;无条件实行停战协定、政协协议、整军方案,为促进中国和平民主的唯一有效途径;请马歇尔元帅彻底实行调人责任,对两党争执,予以仲裁,立即实行全面停战。[5]

(二)1946年6月—1949年9月:九三学社政治主张的重要转变期

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集团撕毁“双十协定”,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的政治野心昭然若揭,其专政独裁统治彻底暴露在人民面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九三学社的政治主张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从对美国抱有幻想转为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寄希望于国民党转为与国民党彻底决裂,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转为公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此时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反独裁争取民主与自由、反内战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响应毛泽东的八项和平主张争取北平和平解放、拥护新政协宣言积极参与筹建新中国等。

在反对专制独裁,要求民主自由的斗争中,九三学社同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扩大了民主声势。在九三学社成立一周年纪念“五四”时发表《纪念“五四”宣言》,明确提出“因为主张民主,所以我们反对独裁、反奴性、反帝国主义侵略”[6]。在1947年2月《保障人权宣言》中明确提出:“同人等为保障人权计,为政府安定人心计,对此种搜捕提出抗议……并保证不再有此侵犯人权之举。”[7]在国民党政府对民盟等民主团体进行迫害的时候,九三学社发表《我们对政府压迫民盟的看法》,指出:“政府此举,旨在消灭民盟,且不论其直接效果如何,实对民主宪政的前途留下极恶劣的影响。”[8]与此同时,九三学社北平、上海两地组织还积极救助和掩护民盟成员。

在反内战投身反帝爱国运动方面,九三学社曾多次发表宣言或声明,反对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出卖国家主权、损害人民利益等行为。1946年9月发布《反内战宣言》《对时局的六点意见》等声明,明确提出“立即全面停战,停止一切破坏活动”[9],“恢复和平谈判,下令永远停止内战,以求真正的和平民主之实现”[10]等政治主张。面对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行为,提出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46年6月,九三学社发表《时局宣言》严正指出:“中国抗日目的,为求民族独立与平等,政府近来措施……都与民族独立背道而驰,绝非人民所容忍,本社同人誓死反对。”[11]此外,九三学社同人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反美扶日运动的斗争,孤立和回击了美蒋反动派,团结教育了人民群众,加深了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响应毛泽东的八项和平主张争取北平和平解放方面,1949年1月26日,九三学社许德珩、黄国璋等发表《北平文化界民主人士拥护毛泽东八项主张》,指出“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先生一月十四日所提出的和平条件,应是全国人民所一致拥护的。所以我们主张经由民主的党派及民主人士所组成的政治协商会议之召开,严格以八条件为基础,以求达到推翻反动统治,解放全国人民及创造民主进步中国之最后目的”[12]。

在拥护新政协宣言积极参与筹建新中国方面,1949年1月26日,九三学社发表《九三学社拥护新政协宣言》,指出“去年五月一日中共中央建议召开无反动派参加之新政治协商会议,解决国是。本年一月十四日,中共毛泽东先生复宣布和平八项主张,同人等认为惟有循此途径,始可导中国于民主,自由,富强,康乐之境,愿共同努力,以求实现,谨此宣言”[13]。

二、1944年—1949年九三学社政治主张的历史影响

(一)为推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1944年—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从混乱走向光明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既有国共两党各自不同的建国理念,也有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前途的设想。抗日战争后期,“民主科学座谈会”即九三学社的前身,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团结广大科学技术界的进步人士,极力为抗日民主运动的队伍吸收新能量。九三学社创建以后,以中间力量的身份发表时局主张,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尽心尽力。

九三学社一经创立,就正式以一个民主团体的身份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之中。在内战一触即发之际,九三同人发表意见为政协宣传,以极力促成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并期望政协会议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的关注及支持。在国民党当局撕毁一切政协协议的历史背景下,九三学社提出“反对内战,提倡和平;反对独裁,提倡民主”的政治主张,极力为扩大民主力量奔走呐喊。1947年1月,九三学社等十一团体针对国民党一党宪法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我们为着人民的生存和国家的独立,对国民党政府的这种做法和企图,不能不表示坚决的反对,并愿与全国人民共同以行动制止这种反动企图的实现。”[14]并提出要“重新召开政协会议,成立真正民主统一的联合政府”[14]。

这些主张不但进一步增强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继续同敌特做斗争的信心,也坚定了一批左右摇摆不定的知识分子加入民主革命阵营的决心。由此可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九三学社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推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为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的政治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前,九三学社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民主力量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坚持一切从弘扬科学理性出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九三学社组织本身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九三学社由初创时期暗中讨论时局到后来公开发表针对政局的言论。他们积极加入民主革命的大潮之中,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上,虽遭到了敌特的威胁和迫害,却不遗余力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各种斗争。九三学社的宣言和主张击中了国民党反动的要害,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轰动一时的“三教授事件”,就是九三学社同人不畏强权,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伪国大”的典型代表。1948年3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的许德珩、袁翰青、樊弘三位教授,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包围下,发表了《许德珩、袁翰青、樊弘在北大民主广场纪念黄花岗先烈大会上反对伪国大演讲》,就黄花岗起义陈词激昂地向青年知识分子宣扬民主政治、民主革命,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腐败、白色恐怖。[15]九三学社先辈们这种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风范,为日后的九三人树立了模范的榜样,这种精神上的引导,将成为九三学社灵魂性的内容,作为一种光荣传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由此可见,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九三学社在政治生活方面,无论是从主张或是实践出发,都有诸多不平凡的经历。这些经历为九三学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发展奠定组织、思想上的基础,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创立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近代社会艰难的转型中,九三学社在政治思想上经历了从认识模糊到辨明方向的过程,逐渐抛弃对国民党的幻想,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过程不仅为九三学社后来的自身建设及政治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参考。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显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九三学社顺应时代潮流而生,它的创建壮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阵营,为反帝爱国阵营注入了新鲜血液。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发动内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九三学社的政治主张逐渐变得成熟,进一步认清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开始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变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越来越清晰地认知民主人士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于是对民主人士的团结、指引和教化变成共产党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促使其政治上更加成熟,积累领导民主党派并与之密切合作、共商国是的经验。正是这样的一种发展和互动关系,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的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结语

从1944年底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之前,九三学社经历了从酝酿到产生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具有进步性以及积极的历史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模糊性。1946年6月到1949年9月,是九三学社政治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内战时局的深入,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政策和路线,极大地影响了九三学社;另一方面九三学社对国民党政权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并逐渐看清了美国调和中国内战背后的侵华目的,使九三学社最终放弃对国民党和美国的幻想,走上彻底反蒋反美,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九三学社在这一时期,积极地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反内战、反独裁斗争以及积极地参与筹建新中国。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九三学社政治主张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一个从初创到逐渐成熟的历史发展过程。正是这种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不但为推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为九三学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创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新华日报.九三学社的成立[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2]新华日报.九三学社的成立·九三学社缘起[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3]新华日报.九三学社的成立·成立宣言[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4]新华日报.九三学社的成立·基本主张[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5]新华日报.九三学社的成立·对时局主张[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6]时代日报.纪念“五四”宣言 [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7]新民报.保障人权宣言[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8]新民报.我们对于政府压迫民盟的看法[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9]新华日报.反内战宣言[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10]新华日报.对时局的六点意见[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11]孙晓华.中国民主党派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12]新民报.北平文化界民主人士拥护毛泽东八项主张[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13]新民报.九三学社拥护新政协宣言[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14]文汇报.上海十一团体对伪宪法的声明[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15]观察.许德珩、袁翰青、樊弘在北大民主广场纪念黄花岗先烈大会上反对伪国大演讲[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作者信息:卞建宁,九三学社三门峡市委农林水支社秘书长,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简体中文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三门峡市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98-2181193    豫ICP备17030083号-2

单位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崤山路中段45号(老建委楼)307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146号